有歷史又有文化,有濃濃人情又有美食的同福路,還有著我心中地道的“廣州味道”。
有人說這里“美得像一幅畫”,讓人有“歸屬感”,是一個“比西關(guān)更西關(guān)”的地方。
所以同福路也被人稱為“廣州最美的轉(zhuǎn)角”。
這里有不少開了幾十年的廣府老字號。
也有很多類似“炸加姨”這樣的網(wǎng)紅老板,是吃貨們的“私藏美食圣地”,來廣州必打卡的地方之一。
當(dāng)然,還有最最最著名的騎樓街。
01
廣州人口中的“河南”
是名噪一時的商業(yè)旺地
有歷史,有人文,也有建筑
“寧要河北一張床,不要河南一套房”。
這句廣州人的俗語,經(jīng)常會引起一些外地朋友的誤會。在老一輩的時代,珠江還被稱為“珠江河”,廣州也分為了南北兩塊。
他們口中的“河南”,并不是指河南省。而是珠江以南的海珠區(qū)等地,珠江以北的地方則叫做“河北”。
這句口頭禪,說的其實是廣州經(jīng)濟中心變遷的一段歷史。
在很久之前,廣州的對外交流便已十分頻繁。
甚至可以說,有一部分文化是受到了舶來文化影響而逐漸融合而成的。
同福路,與以前的十三行商行只有一江之隔。老一輩的廣州人都知道,同福路曾經(jīng)是名噪一時的商業(yè)旺地。
當(dāng)時,現(xiàn)在廣州最繁榮的天河區(qū)還是種田的鄉(xiāng)下地方。
有了商業(yè),則代表了會有人氣。
在民國時期,同福路成為了河南地區(qū)最火的商業(yè)街。
騎樓兩旁鱗次櫛比的小商鋪,鐘表店、理發(fā)店、鎖匙鋪、涼茶鋪……地磚、木柜、布滿鐵銹的推拉門和泛黃的玻璃窗,仍然維持著數(shù)十載前的模樣。
如今同福路的騎樓,是海珠區(qū)現(xiàn)存最完整的騎樓群之一。
城城走在同福路上,每走幾步都能看到騎樓。從斑駁的墻面與建筑風(fēng)格來看,很容易能讓人感受到它的歷史感。
和北京路、上下九更“商業(yè)”的騎樓相比,這里的騎樓以中式風(fēng)格為主。
墻壁和樓柱裝有花雕和淺浮雕,圖案多為彩云,寓意吉祥、多福。
且大多數(shù)是兩三層高,墻上并排著2~3扇窗,窗格里鑲嵌的是彩色的玻璃,這就是具有中式特色的滿洲窗。
這些特色和嶺南文化融合后,也多了一分“嶺南特色”。
到底何為“騎樓”?
樓上住人,樓下可以行人和開店鋪的房子,就是騎樓。
早在19世紀(jì),新加坡就有類似于騎樓這樣的建筑了。當(dāng)時的新加坡政府規(guī)定,在所有建筑物前都需要有一道寬約五尺,帶有頂蓋的走廊。
騎樓,曾是新加坡的標(biāo)配。
騎樓的建造,最初是出于方便。
既能住人也可經(jīng)商,路人還可以在樓下行走,可遮陽、防曬、防雨、防風(fēng)。這種建筑帶來的好處,令亞洲其他國家的一些城市紛紛效仿。
其中就包括廣州。
也這成為影響廣州最深的舶來文化之一。
而廣州騎樓門前留八尺的好處,是使得路更寬敞,幾個人并排走不會覺得狹窄。
以前有騎樓的地方,曾被譽為“河南富人區(qū)”。
當(dāng)時能住騎樓里的人,大多是十三行商人或是歸國華僑。
一代華南棋王馮敬如,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,北洋海軍艦長鄧世昌,都曾住在這里。連曾經(jīng)的廣州首富潘振承和富商伍秉鏞兄弟,也在附近安了家。
當(dāng)時,廣州迎來造市活動,需大量拆除城墻和舊房,逐漸建起了騎樓。
不少歸國華僑建設(shè)家鄉(xiāng)時,也熱衷于這種好處多多騎樓。于是,那時候起廣州便開始流行建造“騎樓”。
但真正將騎樓引入廣州地區(qū)的,是當(dāng)時的粵系軍閥陳炯明。
他作為廣東都督,下令拆城墻、開馬路,規(guī)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鋪屋,均應(yīng)在私地內(nèi)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。
這是“騎樓”一詞第一次出現(xiàn)在官方文獻(xiàn)上。
在政府的大力鼓勵下,騎樓這一建筑風(fēng)格在廣州風(fēng)靡盛行。
短短十年,就建造出了北至今東風(fēng)路,西至龍津路,南至河南同福路,東至東華東路這近40公里長的騎樓街。
但因過于密集的建造,引來部分市民與業(yè)界人士的反對。
在1932年頒布的《廣州市修正取締建筑章程目錄》里,還專門公布了“市內(nèi)不準(zhǔn)建造騎樓的名單”。
1932年頒布的《廣州市修訂取締建筑章程》
于是,建樓停。
那短短十年,成為了老廣心中騎樓的黃金年代。
在大榕樹的左右陪伴下,看似風(fēng)格不一的老騎樓,藏了廣州的半部悠久歷史。
城城走在路上,邊喝著燕塘牛奶,邊站在路邊拍照。
有個開商店老板在旁邊坐著看報紙,問我小朋友在拍照???在拍什么呢?
城城:您這家店是不是開了很久啦?
老板:開了快二十年了,當(dāng)時這里很熱鬧的,有酒樓,有商鋪,還有幾家銀行咧。
城城:我看到很多商鋪都關(guān)門了,為什么?。?/div>
老板:我的店算開得久的了,差不多十年前發(fā)展重心移到了河對岸,這里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,生意的也淡了。住得不遠(yuǎn),就當(dāng)每天找點事情做。
城城:那你有住過騎樓嗎?就是樓上啊,對面的這些騎樓。
老板:小時候住過,以前騎樓幾威水啊,但現(xiàn)在很少有人這樣覺得啦,畢竟人幾十歲,樓也幾十年了……
在時代的變遷之下。
很多人都搬出這些舊騎樓,就連小時候住在騎樓里長大的老廣,也搬去了遠(yuǎn)處的新房子里。
剩下的樓下商鋪,有的隨機出現(xiàn)在沿街騎樓中,有的散落在旁邊的短街窄巷里。
至于樓上,現(xiàn)在有些還住在里面的人,要么是老一輩,要么就是來到廣州的租客。
一般的年輕人,很少會住騎樓里了。
那些長大后的人,以為舊騎樓與留守的老人是“困難”。殊不知,也許這就是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童年時光和牽掛。
雖今非昔比。
但你來到這里依然可以見到舊時的廣州:
一半是歷史沉淀下來的騎樓,一半是它們背后聳立的高樓,兼具上世紀(jì)的生活氣息與商業(yè)氣息。
這是這里日常的畫面,與生活的氣息。
02
老舊的店面與建筑
藏著老廣深愛的美食
以及這里濃濃的街坊人情味
中午時分,原本挺少人的同福路上,人也開始漸漸多了起來。
即便是有大量商鋪搬離的情況下,這里依然是吃貨們的“私藏美食圣地”。
芬芳甜品
芬芳甜品,是一家1982年開業(yè)的甜品店。
也是來到同福路,一定一定要打卡的甜品店之一。
作為一個地道的廣州人,在廣州那么多家甜品店里,它家深得城城歡心。
小吃、甜品、正餐……芬芳甜品里有將近200個品種的美食,就算是一天吃一樣,也要吃上個三個多月。
人均十多塊,就能喝到一碗正宗的糖水。
安樂燉品
在馬路的對面,有一家安樂燉品。
招牌不大,店鋪也小小的,如果不是別人介紹或者老客,那很可能就會錯過它。
老板堅持每天堅持親手制作,每盅燉品都是燉足幾個小時才賣。
因此,開店時間比一般店鋪都要晚一些,從早上11點營業(yè)到晚上11點。
每日供應(yīng)的燉品,都掛在門口,上面還寫了每種燉品的功效。如果是空白的牌子,那就是售罄了。
天冷了,城城點了一份椰奶竹絲雞。
老板說,這些可是用椰子肉打爛后加上椰青水燉煮的。
雞肉熬到入口即化,湯喝起來還有濃濃的椰奶香,上面那層浮著的香香的雞油,奶香加油脂的香味,真的一級棒。
炸加姨奶茶美食
同福路上的網(wǎng)紅,還有這位炸加姨。
在附近長大的本地人,誰會不認(rèn)識炸加姨呢?
炸加姨。圖/網(wǎng)絡(luò)
她的這家小吃店有21年歷史了。
每天開門就會擠滿人,附近的學(xué)生也總會在下課第一時間去幫襯。
走到店面,就會聞到一股很香很香的味道!
店面不大,座位也不多,但從里到外全部貼滿了餐牌。
為什么叫炸加姨?
是因為這家店主打的美食,就是自制炸物。
炸加姨,一炸就炸了20多年,無論是葷素,在她手里都能變成驚喜。
排隊的小伙伴,大部分都是在附近住,從小吃到大的街坊。
去到這里,一定要吃茄瓜和魷魚。
這是店里最火的單品,外酥里嫩,輕輕一咬就入口即化了,很多人第一次吃過之后都會多加幾份。
還有多春魚、包菜、私伙奶茶、碗仔翅,都是值得一試的單品。
林氏涼茶
在同福路漱珠橋的一側(cè),有一家涼茶鋪,一般人很難留意到它。
喝涼茶?
在廣東地區(qū)很正常嘛,但她家的涼茶嘛……
老板娘會先問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,或者咳嗽,會根據(jù)你平時的習(xí)慣來給你「配涼茶」。沒錯,就是配涼茶。
她家的涼茶種類有很多,但卻會「專門」配一杯合適你的涼茶。
在涼茶店的旁邊,是一個人氣很旺的市場。
它有些像那種街邊的臨時店面,各位攤主都把自己貨物擺出來,現(xiàn)在臨近新年的時候走在里面,甚至有了一種正在過年的氣氛。
過年時要貼的對聯(lián)、門神、爸媽逼著你穿著厚厚的家居服……開了十多年的理發(fā)店、鐘表修理鋪、老式手工打金店……
這里應(yīng)有盡有,人聲鼎沸,川流不息。你甚至可以窺見以往的繁華景象。
遠(yuǎn)處是慵懶悠長的叫賣聲,幾個阿婆阿叔的嘮家常,旁邊則是犄角旮旯的小巷。
市場的背后,是龍溪首約社區(qū)。
在狹長的走道里,偶爾會出現(xiàn)幾家在排隊的美食店。
你還可以看見市場里一些老板的“小聰明”:
兼職。
在平日閑下來時,做做生意賺點小錢。
最常見的就是中介。省時間,房源也在附近,做得輕松。
“全新房,一房一廳,30平方,有空調(diào),租金1500/月。”
“有空調(diào)、床,陽臺,一房一廳,45平方,陽臺好,通風(fēng)好,租金1300/月?!?/div>
甚至,還有“單間,有床,400/月?!?/div>
很多剛來到廣州的朋友,都會選擇住在海珠區(qū)。
因為這里的房租真心低。
不管你是想擁有獨立空間,或?qū)ふ視簳r的落腳地。
這里都會是你的好選擇。
不遠(yuǎn)處,是南華西街。
在同福西這一帶中,它是改革面積以及程度比較大的一處社區(qū)。但大多也是從舊房子翻新而來的。
走在里面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「非常廣州」的一面:
晾衣服在門口。
誰小的時候,沒有被門口滴落的水珠子砸過呢?
這水,一滴就是很多很多年。如今仍然有不少家庭不買烘干機而一直在沿用這個方式晾衣服。
在老一輩人的心里。
太陽曬過、風(fēng)吹過,衣服穿著才舒服,才干凈。
剛吃完飯的街坊們,已經(jīng)開始在家門口搓麻了。
看到城城走過,還問要不要來搓兩把。
在這里,還能看到老式的趟櫳門,在廣州其實已經(jīng)很少見了,就連西關(guān)一帶在使用的房屋也不多了。
這里雖然大多數(shù)房子外面是新了,但內(nèi)里還是舊的,比如舊窗戶、舊門、舊陽臺……
這也許是老一輩人最后的倔強。
也是他們堅信不疑的“信念”。
在這些房子的旁邊,城城也見到了很多“人去樓空”。
房子仍在,人已經(jīng)不在這里住了。
有些就連門也封了起來,不再打開塵封的記憶。
逛著逛著,城城看到了一個非常隱秘的社區(qū)——棲柵街。
這里有與眾不同的一面:
一墻之隔外是喧鬧的馬路。而社區(qū)內(nèi)的路,筆直寬敞,也很安靜。
還有一間音樂教室。
站在路口,安靜得能聽到教室里的音樂聲與對話聲。
“老師,寒假拜托你啦,我每天都會送他過來?!?/div>
“現(xiàn)在報名的人不多,早來能省點心教他。”
走到十字路口,左邊是一幢有別于其他地方矮矮平平房子的建筑,很搶眼。
斑駁的墻面上,有個銘牌:
廣州市歷史建筑,棲柵南街6號民居。
對面也是一幢民居,在墻面上掛了一個指示牌:
廣州殘疾者英語培訓(xùn)中心,南華西路敬和里18號。
巷子深處,有一處風(fēng)格大不同的屋子。
它是一間舞蹈訓(xùn)練室,放的是歐美音樂。仿佛與這個社區(qū)格格不入,但又說不出來奇怪的緣由。
在棲柵街社區(qū)一帶,有非常多流浪貓,比如這只大橘和小白。
旁邊住的老大爺說,大橘是家養(yǎng)的,小白是流浪貓,但它們從不打架,小白也天天來找大橘玩。
多希望大橘的家人也能把小白給收養(yǎng)了啊。
03
人、事、物
是街坊們最熟悉的就好了
福安社區(qū)。
是聯(lián)排式的民房,里面住了很多戶家庭。
有個爸爸載著女兒從走道上經(jīng)過,車頭的鈴鐺叮叮作響,路燈也亮了起來。
經(jīng)過城城身邊,還看到車頭的籃子里放了一把剛買的菜心。
嗯,一看就是本地人。
這里的房子有些舊,也有點小。
很多老人住在這里,把大衣掛在房梁上,從房子的角落里伸出一條狹窄的,伸縮式的樓梯。
也有的老人坐在沙發(fā)上閉目養(yǎng)神;有的家庭坐在空間不大的客廳里吃飯,用筆記本電腦看新聞;有的則在門口坐著,等待家人的回來……
這就是很細(xì)碎又平凡的生活啊。
小時候在社區(qū)里的長大的生活印記,慢慢浮現(xiàn)在眼前。
這些生活在老城的街坊,可能不如生活在高樓大廈的人光鮮亮麗,也沒有見過紙醉金迷的生活。
在舊城區(qū)的小房子里,品味著平淡且日復(fù)一日的回甘。
走出福安社區(qū),已是燈火通明的黃昏夜。
看著騎樓和背后的新式建筑,有種同住一片地,卻不同感受的感想。
有個阿姨,拉著“很本地”的拉籃車一路小跑穿過騎樓。
城城覺得很有意思想拍下來,沒想到她走得比城城還快,跑了一小段路才追上她。
人們早出晚歸。
白天為生活,夜晚為家庭。
天越來越黑了,那些回家的路也顯得有些趕。
那些沿街開店的人們,吃完了飯,就會叫集幾位老友,來到店門口打牌消遣。
嘴里念叨著“我就出這張,我看你還教不教我打牌”。
店鋪開了幾十年,許多老街坊都搬走了,有的住得遠(yuǎn),有的住得近,聯(lián)系并沒有因此中斷。鐘叔邊打牌邊說,“像今天周末嘛,我們就在群里約好回來打牌?!?/div>
“住得遠(yuǎn)又有什么所謂呢,坐半小時公車就到了,也不遠(yuǎn)的?!?/div>
一旁休息的麥?zhǔn)逭f,“這家店都開了幾十年,沒有生意也不想關(guān)。悠閑自在很重要,但最重要的是那份街坊情懷”。
時間走過一年又一年,街坊和舊騎樓的彼此守護也度過了無數(shù)個365天。
為何選擇“留守”?
騎樓就像他們的家,如果“家”沒了,那就什么都沒了。
走在蜿蜒的石板路上,追尋歷史留下的印記,收獲街坊的熱情,最重要的是一個字:
慢。
當(dāng)然。按著同福西的節(jié)奏走,你就能發(fā)現(xiàn)這里的市井氣還濃,老字號還在,不離不棄的街坊情也依然親密。
走在回家的路上,一直想著那個阿姨對城城說的話:
“人們說的舊,其實也的確是舊。那么多新店鋪開下來,一些老店根本沒人記得住它,店不大,也不干凈,有時候坐都沒地方坐。不就是為了求個安心,舒服自在?!?/div>
“我們老了,跟不上年輕人,追不上潮流。我們也需要在這個世界里,找到一個和自己節(jié)奏匹配的地方,人、事、物,是我們最熟悉的就好了。”
“我在同福路長大,也在同福路老去?!?/b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