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融俠骨柔情
東漢末年有一個名人叫孔融,家住山東曲阜,是孔子第20代子孫。
孔融從小聰慧好學,才思敏捷,4歲時就能背誦許多詩詞,懂得禮儀,父母親都喜愛他。
孔融有兄弟7人,他排行老六。每次在家吃梨時,孔融總是挑最小的拿。
有一次,他父親讓他分梨。他按照長幼順序,把大的梨逐一分給了兄弟,留下最小的給自己。
父親覺得奇怪,問他為什么這么分。
孔融振振有詞地回答:“我小啊,應該拿小的。”
他父親又問:“那弟弟比你小,為什么他的比你大?”
孔融說:“弟弟小啊,我應該讓著他。”
父親非常高興,因為此前并沒人教孔融這么做,孔融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言觀色,自己悟出來的。
孔融10歲那年,隨父親移居京城洛陽。當時,東漢著名學者李膺也在京城,孔融很想有機會向他學習??衫钼?/b>生性孤傲,不隨便接待賓客。
那天,孔融獨自上門拜訪李膺,被拒在門外。他對守門人說:“我是李膺的親戚。”守門人就進去通報了。
李膺不便拒絕,勉強讓他進來,沉著臉問:“請問你是我什么親戚?”
孔融從容回答:“我的祖先孔子曾向你的祖先老子請教過關于周禮的問題,因此,我和你也算世交呀!”
在場賓客聽了,都對這個小孩的急智和淵博表示驚嘆。
后來另一名學者陳韙恰巧也來到李膺府第,得知此事,他不以為然地說:“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小時候聰明長大后就不一定聰明了。
當時孔融在場,立即反詰:“想君小時,必當了了。”那么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?陳韙明白孔融言下之意是說自己如今不聰明,頓時啞口無言。
孔融的哥哥孔褒有個好朋友叫張儉,也是當時一個名人,被宦官誣陷遭到通緝。官府張網(wǎng)抓捕。張儉只得到處逃命,見到朋友家就去投靠,許多收留他的人都受到牽連。
那天,張儉無處可去,就來投奔孔褒。不巧偏偏孔褒不在家,只能離開再逃。
孔融當時只有16歲,并不知張儉被通緝的事。孔融見張儉神色慌張,就對他說:“哥哥出門在外,難道我就不能作主嗎?”硬是把張儉挽留了下來。
后來張儉躲在孔府的事情傳了出去,官府前來捉拿,張儉逃走了,孔融、孔褒卻被逮捕下獄。
審訊的時候,孔融挺身而出,主動承擔責任說:“是我收留了張儉,和哥哥沒關系。”
孔褒急忙上前說:“張儉是我的朋友,他是來投奔我的,與我弟弟無關,要殺就殺我。”
審案的官吏問不明白,又把他們的母親抓來審訊。
孔母非常從容地說:“我是他們的長輩,家里發(fā)生的事情應由家長負責,我愿意承擔一切罪責。”
為救張儉,孔家上下大義凜然,“一門爭死”、孔融小小年紀勇于承擔責任的名聲從此傳遍四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