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服包括衣裳、首服、發(fā)式、面飾、鞋履、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(tǒng),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、蠟染、夾纈(xié)、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(xué),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體現(xiàn)了錦繡中華、衣冠上國、禮儀之邦的美譽。
紋章布料布料
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苧(zhù)麻和蠶絲兩種,總稱為布帛,分別由典(xǐ)、典絲執(zhí)掌,另設(shè)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苧麻。葛布又稱為夏布,是喪服、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。夏布中的細密者稱為紵(zhù)絲。夏季服葛麻紗羅、冬季以絲綿充絮,故稱為冬綿夏葛、夏紗冬縐(zhòu)。
至東漢時,海南云南開始興起棉花的紡紗織布。布帛根據(jù)紡織工藝、經(jīng)緯組織可細分為錦、綾、羅、絹、紗、綈、綃、縐、綢、緞等等。織金、錦、羅、綾是最昂貴的織物,冕服用青羅衣、赤羅裳、赤羅蔽膝制成。圓領(lǐng)袍官服則皆用綾。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錦中最精美的妝花緞制作。
紋章
漢服的紋章及其豐富,周禮“以紋為貴”代表了漢文化的信仰和習(xí)俗。漢服中的紋章與漢人意識、認識中的天形地象、陰陽八卦、無形無色、吉祥圖案等各類文化符號緊密像通用。
黃帝的黻(fú)衣是最早的帶有紋章的上衣,黻即指兩色相背的紋章!对娊(jīng)》云:“君子至止、黻衣繡裳、佩玉將將、壽考不忘。”虞皇的“日、月、星辰、群山、龍、華蟲、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(fǔ)、黻”十二紋章中,日、月、星辰昭明,象發(fā)生萬物、養(yǎng)成萬物。山龍興云雨、能適應(yīng)沾物濟眾以配天;鹈鞫咨希瑥娬{(diào)明理崇禮精神。又如虎,嚴猛;蜼,智慧,象神武定亂。粉米粒民。黼象割斷能決。韍象背拂於非義,或君臣可否相濟。
《新唐書·車服志》記載官服章紋,有鶻銜瑞草、雁銜綬帶、地黃交枝等名目。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標(biāo)明品級的補子,補子以動物為主,如文官一品仙鶴,二品錦雞,三品孔雀,四品云雁,五品白鷴,六品鷺鷥,七品鸂鶒,八品黃鸝,九品鵪鶉;武官一品、二品獅子,三品、四品虎豹,五品熊羆,六品、七品彪,八品犀牛,九品海馬。民服上則有以動物源性單獨構(gòu)成圖案的,并且與官服圖案中的動物有所區(qū)別,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。另外,漢服的圖紋常選用八卦圖。
漢服的紋飾上喜歡采用帶有吉祥寓意的圖紋。如“六合同春”、“五谷豐登”、“錦上添花”等圖案。同時,依據(jù)不同的場合,也會選擇不同的紋飾。如新婚婚服和戀人互贈的辛無傷往往采用鴛鴦為主的圖樣,如“鴛鴦同心”、“鴛鴦戲水”等;壽誕則往往采用“松鶴長壽”、“鶴獻蟠桃”、“龜鶴齊齡”等意味著長壽的圖案。
足衣首服
足衣
漢服的足衣分為:舄、履、屨、屐、靴、鞋。
堯舜禹以后始服木屐。伊尹以草為履,以帛為屨。周人以麻為鞋。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,又稱木屐。江南以桐木為底,用蒲為鞋,麻穿其鼻。
草屨是黃帝之臣所做,即草鞋。靴來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。
首服
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。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頭發(fā)綰成發(fā)髻盤在頭上,以笄固定。主要的頭飾有帽、巾等。帽主要有紗帽、風(fēng)帽、笠帽等,巾主要有綸巾、網(wǎng)巾等。
男子常常戴冠、巾、帽等,形制多樣。通用的主要有冕、弁、幞頭等。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、編次。發(fā)髻可梳成各種式樣,并在發(fā)髻上佩帶珠花、步搖等各種飾物。鬢發(fā)兩側(cè)飾博鬢,也有戴帷帽、蓋頭的。漢族婦女有八大首飾之稱,分別為簪、櫛、釵、華勝、步搖、金鈿、珠花、勒子(額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