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出現厭食、挑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疾病所致,絕大部分都是由于父母喂養(yǎng)不當或沒有給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,導致孩子養(yǎng)成了不好的飲食習慣。以下是5個寶寶不愛吃飯的原因希望家長們一定要注意!
寶寶不愛吃飯的5個原因
1、寶寶不愛吃飯家長嬌慣孩子
現在的孩子受到父母及上一輩、甚至上兩輩的疼愛,這是很自然的。但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飲食習慣也聽之任之,無論什么時候,孩子想吃東西就給他吃,孩子喜歡吃什么就給他買什么。有的家長把零食作為哄孩子的工具,哭了、鬧了就給點兒吃的。有的則把食物作為體現母愛和父愛的惟一內容,總怕孩子餓著,于是零食不斷。這樣導致一些兒童吃過多的甜食、水果糖、冰激凌等含糖較多的零食,胃總處于“工作”狀態(tài)而沒有足夠的食物排空時間,處于不饑餓的狀態(tài),于是稚嫩的胃就會沒有饑餓感,孩子自然會食欲不佳。
2、寶寶不愛吃飯喂養(yǎng)不當
母乳是4個月以前嬰兒最好的營養(yǎng)品,4個月以上的嬰兒,母乳的營養(yǎng)成分就不能滿足其生長發(fā)育需要了。所以4~6個月后必須逐漸增加輔食直至斷奶,這樣,一方面可以鍛煉嬰兒的咀嚼能力,利于從流食過渡到半流食、直到固體食物過程;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小兒生長發(fā)育的營養(yǎng)需要。如果輔食添加不及時,孩子到了該斷奶的年齡還沒有能力進食乳類以外的食品,就會影響孩子咀嚼功能的發(fā)育,這樣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進食興趣。
4、家長對孩子的暗示及影響
由于學齡前兒童的“受暗示性”或“模仿性”較強,大人在飲食上的習慣和言行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。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哪種飯菜好吃、哪種不好吃,就會給孩子以“暗示作用”,孩子聽了這些話,很可能對某種食物產生反感,形成挑食、偏食的習慣。
5、孩子生活時間不規(guī)律
學齡前兒童的消化器官發(fā)育尚未完善,胃容量較少,消化酶和胃酸比成年人分泌少,消化功能不穩(wěn)定,消化能力較弱,適應性差,極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。如果飲食不定時定量、任意玩耍、睡眠不足和缺少適量的活動,都會影響胃腸功能的正常運轉,從而出現食欲不佳。
寶寶不愛吃飯飲食環(huán)境與厭食造成的
吃飯的地方人多嘈雜、開著電視、成人吸煙飲酒、吵吵鬧鬧等,這樣的環(huán)境都不利于孩子進餐。
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?
孩子不愛吃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“隨”他吃,不管他。如果他不吃,父母千萬不要把這當個問題,而應保持平常的隨便的態(tài)度,不要勉強他或哄他。在每個人都吃完后,象平常一樣(這的確也就是平常的事)把剩下的湯菜收拾好,讓孩子知道他這一餐飯沒有在正常時間吃是很正常的。在收拾完后,如果孩子要吃飯,媽媽要平靜地對他說:“孩子,你餓了嗎?我們真不忍心,可是午餐要12點才能準備好;咱們都要等到那個時候,你忍一忍好嗎?”在這之間,就象什么都沒發(fā)生一樣,該對孩子怎么樣,就怎么樣,千萬不能提他剛才沒吃飯的事。下一餐吃飯時,如果孩子還是不吃,同樣還是大家吃完就將餐桌收拾好。這種態(tài)度其實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,也是告訴孩子“如果你要吃,那么就在就餐時間吃,如果你不吃,那就表明你不餓。”
小孩子餓一兩餐不會出什么毛病。如果父母想改變孩子不要的飲食習慣,那么在孩子不吃飯時,父母千萬不能有什么良心上的內疚,不要責備或懲罰孩子,也不要用糖果點心來賄賂孩子,更不能在這期間冷落孩子,仍然象什么事都沒發(fā)生一樣對孩子的其它行為充滿了關心。在這種情況下,孩子有時還可能主動發(fā)問:“為什么你們都不管我吃飯了?”父母這時一定要忍著滿腹的愛憐之心,平靜地對孩子說:“好孩子,為什么要讓別人管呢?你能讓自己吃好飯,不是嗎?”
在采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中,最忌諱的就是家長主動去跟孩子議論吃飯這件事,如父親可能忍不住去一本正經的告訴孩子“乖孩子,快點吃啊,要不然你會餓的,而且下一餐飯前也不許吃東西。”這樣作就會告訴兒童父母是非常關心孩子吃飯的,父母不相信孩子會老老實實的吃飯,因此在用饑餓來威脅自己,他更看出父母非常擔心自己挨餓,因此他會故意不吃,來讓父母難受,從而恢復原來的狀態(tài)--由父母圍著自己、哄著自己吃,使自己會到家庭中心地位,使自己體驗控制父母的快樂。
所以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明白,吃飯是他自己的問題。他必須自己解決。吃或不吃,餓與不餓,是他自己的選擇,他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,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。如果我們以哄騙、以精巧的玩具、以委曲自己等行為來換取兒童的合作,來按時吃飯,等于告訴他吃飯不是他的時,等于告訴他按時吃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,等于告訴他沒有吃飯的能力,這也會使兒童產生挫折感。
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我們應形成這樣的信念,無論多么大的孩子,都跟我們是平等的人,我們有義務教育、引導他們。但是我們一旦確定兒童已經具有了某種行為選擇的能力,我們就沒有權力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選擇,同時我們也有義務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所以,如果孩子選擇了不吃飯,那么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選擇的行為上打擾他,讓他餓著吧,但要繼續(xù)關心那些他現在還沒有能力進行選擇的行為,如一切象在家里平常做的那樣,給他讀讀書、講講故事等等。
無論多么大的孩子,都跟我們是平等的人,我們有義務教育、引導他們。
我們一旦確定兒童已經具有了某種行為選擇的能力,我們就沒有權力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選擇,同時我們也有義務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根據這樣的原則-做父母的充滿愛心、耐心和理智,讓孩子對自己能負責的行為負起責任,我們不僅會得到一個吃飯津津有味的孩子,而且還最終得到一個健康、快樂、有能力并勇挑重擔的社會中堅分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