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歷史中,它有深藏地下數(shù)百年的徐謂禮文書;在夢里,它是純凈而圣潔的俞源洞主廟;在路上,它牽引著每一顆心靈,洗滌布滿塵埃的靈魂。
有一種向往
叫一生要去一次
浙江·武義
如果一定要去看看人間天堂是什么模樣,一定要聽聽風(fēng)看看云,一定要做一次江湖游客的話,不妨就到武義逛一逛吧!
武義,也正如千年前盛唐的那一個清晨,夜宿武陽川后的孟浩然留了的那一句古詩“雞鳴問何處,風(fēng)物是秦余”。
沉睡了數(shù)百年的徐謂禮文書,緩緩鋪陳出宋朝的官場沉浮。俞源的神秘太極里,蘊(yùn)藏了時光行走的印跡。石板路那些深深淺淺的印跡,恍惚之間似乎也看到昔日的繁華。這里古溪古橋、古寺古塔、古窯古廟交相錯落,時間好似都放緩了腳步,若不是寺院里的晨鐘暮鼓作響,怕是下一秒就要醉倒在這水鄉(xiāng)的夢里。
早晨,光暈就在
延福寺的懸霧里劃開一道口子,把絲絲晨光潑灑在這里,好像一層發(fā)光的薄紗,籠罩著悠然歲月與人間清歡。
明招寺,至今留存著東晉、五代、南宋的倒影。在迷蒙的煙云間,白帆飄然而過,青山無言地隱去,一切喧囂,好似都在明招寺歸于寂靜。寺里傳來的鐘聲,以及飄搖的經(jīng)幡,歷經(jīng)歲月洗滌的明招文化,成為了武義扎根于這片地的靈魂底色,它散發(fā)著散發(fā)賢哲光芒的意象,成為武義人的初心,組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掩蓋住車水馬龍的嘈雜與城市繁華,璟園里藏匿著穿越時光的靜謐歸隱和最動人的人間煙火,院里的湯池洗出了凝脂的光滑。
大圓塘的茶香沁人心脾,延福寺的晨鐘暮鼓讓人心靜,溫泉親吻著肌膚,無聲的歲月在俞源的石墻上打下時光的烙印……真正走到這里,才發(fā)覺一切都超乎想象。
白革的限定楓葉紅,是這個季節(jié)即便要跋山涉水也要去看的。在泉溪鎮(zhèn)的白革山山腰上,海拔970米高的白革村,就坐落于山林的環(huán)抱之中,灰墻黛瓦的建筑錯落有致。
陽光下,新鮮筍干的味道,從村頭一直飄到村尾。
楓香古樹鮮艷的瑪瑙紅、南方紅豆杉的蔥綠,與周圍古老的石頭城門、莊重的明清宗祠、素色的徽派民居構(gòu)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鄉(xiāng)村油畫。紅色的楓葉像是白革與秋季獨(dú)有的約定,它總是在經(jīng)歷風(fēng)霜之后,釋放出更熱情的火焰。
一叢叢,一簇簇,漫山遍野的火紅,斑斕紛繁而疏密有致的紅楓,夾雜著依舊蔥綠的紅豆杉,映襯著藍(lán)天、山川、古村,構(gòu)成了秋天最具有標(biāo)志性的畫面。路上的紅楓鋪就了一條通往村巷的紅毯,落日余暉將村子抹上了一層紅暈,那深淺漸變、幻化莫測的紅,讓白革顯得格外華美與隆重,也多了些神秘和深沉。
在山色掩映中,飄渺的云霧,靈動地串聯(lián)起藍(lán)天、白云、古樹、村落、石橋、馬頭墻……鋪陳出撩人的韻律。
沒有見識過三坑口銀杏的四季,是不完整的。古村落與銀杏,一直是千百年來不言而喻的最佳組合。每逢金秋,兩株銀杏的綠葉全變成了金黃色,古老的三坑口與千百年的銀杏緊密地融為一體,高大的銀杏樹掩映在白墻黛瓦之中,清晨縹緲的霧氣讓三坑口村的秋色顯得優(yōu)雅朦朧。
安閑的氣息彌漫在村子里的每個角落,目之所及,一片唯美靈動,自在祥和,讓人舒暢又安心,直想在滿目的金黃里脫離俗塵,在此安家。走在三坑口的村巷里,你會看到銀杏樹枝從小徑、田埂、石階、屋檐上向四面八方伸展開來,像蔓延著的無盡生機(jī),在深秋里放肆的演繹生命的繁華與輝煌。
那遍地的金甲,則是以其積攢的橙黃厚重與千年的泥土根植為一體,在四季輪回的繁衍中生生不息。每年銀杏紛飛的時節(jié),也是三坑口最熱鬧的時候。短暫的十天完全不夠?qū)€y杏的絢爛搬到世人面前。所以總希望勁風(fēng)來得不要太早,也別吹得太猛,盡量讓樹上的葉子多留幾天。
關(guān)于溫泉,一直和武義有著深深的淵源。山林一隅,悠久的地下暖泉之上,人來車往的路邊,仿佛瞬間穿越回唐朝的院落,獨(dú)辟蹊徑的風(fēng)格,以煙雨江南的古韻,帶來了一場唐詩宋詞的意境和感受。
武義素有“江南華清池、浙中桃花源”的美譽(yù),這也可見其溫泉的品質(zhì)之高,環(huán)境之優(yōu)美。武義溫泉富含偏硅酸和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,堪稱“浙江第一、華東一流”。
馬頭墻、小青瓦的房舍在蒙蒙煙雨中,折成一幅幅水墨畫。撐一把油紙傘走在壇頭的小巷里,你會在天青雨色里偶遇一場花事,也會被追求風(fēng)雅的才子寫成一首寂寥的詩。
從上街口走到書臺山,或沿下王宅抵達(dá)鳴陽樓,橫街、石板巷、西寺巷、生姜巷、陳家廳、忠孝堂、徐氏宗祠,文化的空氣中,處處透露著歷史的清香,古樸而又寧靜。
武義江是武義人的母親河,武義四季的物候變化離不開武義江的滋潤。武義江發(fā)源于
千丈巖,流經(jīng)武義全境,往西北匯入金華江前的經(jīng)過范村。大約是河道彎曲處的泥沙沖積,逐漸形成一個江心島。蘆葦蕩就在這片江心島濕地上,在澹澹江水的簇?fù)碇邪樗?/div>
江水流經(jīng)的地方,江風(fēng)吹黃了銀杏,吹沉了柿子,也吹白了蘆花。步入十一月,寒冬漸漸凜冽的時候,范村的蘆葦蕩迎來一次華麗變身,漫天蓋地的毛茸茸蘆花,與你共賞這最美的時節(jié)。
蘆葦歷來是中國文學(xué)中的常見意象。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”的詩句一直從春秋戰(zhàn)國傳誦到二十一世紀(jì)。相傳中國菩提達(dá)摩來中國傳教時,便曾折起一支蘆葦丟入長江,以蘆葦枝為船,以風(fēng)為帆,渡過滔滔江水。
事實上,蘆葦也一直是人們的好友。從前,孩子割下一截蘆葦當(dāng)?shù)炎舆捱扪窖酱底唷4笕擞锰J葦桿編織席子,采蘆葦葉包裹粽子,拿蘆葦穗捆成掃帚,用取蘆葦絮填充枕頭。在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它還是游擊隊對抗敵人的天然屏障,成為影視劇和小說歌頌的對象。
而今天,生長在范村江心島上的蘆葦,除了用飄搖的蘆花裝點村民的生活外。還默默用自己堅韌發(fā)達(dá)的根莖防止水土流失,具有通氣組織的根莖葉,凈化污水,涵養(yǎng)水土。
歷史的駝鈴在九龍黑茶文化園里輕響,悠悠茶香帶走了時光陣陣,仿佛讓人又看到了那載著希望走過的茶馬古道。如今茶葉的芳香已經(jīng)彌漫至武義空氣的每一粒分子中。
像這樣連綿大片的蘆葦蕩,這樣健康的濕地環(huán)境,是自然環(huán)境的增色劑與保護(hù)傘,是飛鳥的棲息地,是村民漫步休閑的田野。人與自然,共同譜寫美好的生活篇章。
緩慢的生活節(jié)奏讓武義人有更多的時候去鉆研、傳承傳統(tǒng)美食,街邊不起眼的小店鋪也許已經(jīng)承載了三代人的共同回憶。餛飩、麥餅、芋餃、水糕、糯米團(tuán)、桶餅、蕎麥?zhǔn)嶙?.....手工制做,一口就驚艷。
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,武義這座城市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,而是一種至今猶存的氣質(zhì),存在尋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。
武義嗜甜,跟這座城市一樣,不失江南慣有的風(fēng)雅,又多了些人間的羞澀柔情。位于甌江源頭的宣平溪畔江下村,這個依山傍水的江南鄉(xiāng)村,一陣秋風(fēng)起,漫山遍野的柿子樹就染紅了。
劉永浩
當(dāng)樹葉全部落盡,一顆顆掛滿柿子的樹,如同迷霧中的一盞盞燈籠懸掛在山野之中,點亮游子歸家的方向。這讓人不禁想到魯迅筆下朝花夕拾里的童年記憶:滿樹柿子紅,這是秋夜的霜里露出的燈火。
劉永浩
在這座滿具畬族特色的村落里,平凡的柿子樹總是默默地生長在曠野田間,或是農(nóng)家院落里。即便你從它身邊走過,也很少會注意到它的存在。只有當(dāng)樹葉一片片凋落,青澀的柿子轉(zhuǎn)為橙紅,才能看到村民攀上柿樹摘柿子,瑪瑙般透亮的橙紅色,映照出他們眼中的純樸和嫻靜。站在紅彤彤的柿子樹下,你還能聽到主人家笑著和你打招呼,隨口就邀請你,摘一顆柿子來嘗嘗吧。
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暖,被鄉(xiāng)舍友鄰的愛意慰藉過的溫馨,出現(xiàn)在遠(yuǎn)離冰冷都市的鄉(xiāng)村生活中,會讓你倍受感動。
有些地方說不清楚為什么想去,但知道此生定要去一次。這種沒來由的想法,縈繞著,盤旋著直到真正踏上武義這片土地。在那一瞬間,就知曉如愿以償?shù)暮x。